□本报记者 李丽
“83、84、85……93、94、95……100!”
(资料图)
1月21日下午4点10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儿楼7楼,重症医学科一病区3号病房12床,从接通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开始,病床旁显示器上的血氧饱和度一路上升,大概十秒钟,新冠感染重症患者李先生的血氧饱和度从83上升到100。随着一管鲜红的血液从ECMO输出又回流到李先生体内,意味着紧急采用ECMO救治这位重症患者的手术成功。
大年三十的重症监护室,弥漫着抢救重症患者的紧张氛围。这里只有各种仪器发出的声音,以及医生和护士低声的交流、熟练的操作。
3号病房12床,一位身材高大体重240斤的患者躺在病床上,胸部一起一伏,即使戴着有创呼吸机,仍然憋喘严重。“你看呼吸机已经达到100%纯氧吸入,可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只有83。”主治医师郭海鹏是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一病区主任,在综合研判该患者病情后他决定在除夕这一天给患者上ECMO,这是救治新冠感染重症患者所采用的最高技术支持。“这位患者41岁,是家里的顶梁柱,几年前因为肾衰做过肾移植。”
下午3点,一台ECMO推进3号病房。组合管道,给病人做血管B超,确定静脉穿刺位置,郭海鹏带着四五位医生和护士围在病床前做各种准备工作。
下午4点,郭海鹏一边盯着移动B超显示器,一边进行穿刺,实时通过血管B超进行微创插管。
在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一病区二病区共有4台ECMO在工作着,仅郭海鹏一个月就给10例患者用上了ECMO。为了应对重症高峰,齐鲁医院搬出了“家底”:1269台床旁监护仪、290台有创呼吸机、158台无创呼吸机。去年12月,齐鲁医院又紧急采购了50台呼吸机、200台家用制氧机等急用设备。
除了重症医学科,呼吸与重症医学科、肾内科、血液科、心内科、肿瘤科……在齐鲁医院坚守工作的医护,来自医院各个科室。去年12月中下旬以来,医院调整了多个科室病房,扩建重症床位,人员、设备、物资全链条配备,重症监护床位由原来的163张增加到550张。
“关键是专业和熟练程度。”郭海鹏介绍,有时候医护之间一个眼神就明白下一步该如何操作。20日一病区收进来一位患者,刚进行气管插管就出现了大面积呕吐,一位护士立刻把患者头扭到一侧,另一个人抬高床头,一个护士上前两步用小单子接呕吐物,还有一个上前确认气囊压力是否正常,整个操作配合默契。
记者看到,在ICU的重症患者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至少十条的病症,陈旧性脑梗、脑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急性心梗等综合症状很多,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具备经鼻高流量氧疗、人工肝、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等各种设备使用和操作的能力。
下午4点10分,12床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快速升到100,呼吸机的含氧浓度降到40%后,血氧饱和度依然是100。
“我们ECMO置管成功了吧?”一位护士问。“对!”郭海鹏说。清理伤口、包扎缝合、确保导管连接点紧密,一系列后续收尾工作后,郭海鹏的额头上已经冒了汗。
时针指向下午5点,一病区的30名在岗医护人员仍然忙碌在26张ICU病床旁。医院党委书记侯俊平代表领导班子给医护人员们送来蛋糕,这个除夕夜,他们要在ICU病房里迎接新的一年。“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非常不容易,希望用我们的坚守守护一方健康,用我们的付出换取万家团圆。”郭海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