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新板块估值底部,静待反转
1.1 今年以来电新板块股价走势
(相关资料图)
我们梳理了申万分类行业 23 年 1-4 月中下旬的表现,总体来看,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中 逆变器、光伏电池组件等表现较弱。2023 年初至 4 月 21 日,SW 电池(申万 2021)指 数下跌 4.91%,跑输上证 A 股指数 18.84 个百分点。
1.2 综合估值和成长性择股
比较申万各板块估值,截至 2023 年 4 月 21 日电气设备行业 PE(TTM 整体法)为 25.72 倍,相对上证 A 股估值溢价 84.33%。其中 SW 电池行业 PE(TTM 整体法)为25.53 倍,在电气设备行业的估值中处于略低水平。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4 月 21 日,SW 电池行业 PE(TTM 整体法)整体有所回落,逐 渐与电气设备行业 PE(TTM 整体法)趋近,但仍高于上证 A 股估值。截至 4 月 21 日, SW 电池行业 PE(TTM 整体法)相对上证 A 股估值溢价 82.94%。
从机构持仓角度看,根据 Wind 数据,按照申万一级行业(2021),电力设备 2023Q1 机构持股市值保持在前三位,环比持仓市值有所下滑。个股角度看,截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 电动车方向持股市值前五位个股分别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恩捷股份、先导智能、璞 泰来,整体环比持仓市值有所下滑。
二、电动车:估值回落需求修复,龙头公司迎布局机会
2.1 上游资源及材料端成本回落,下游持续降本刺激需求修复
2.1.1 上游资源:碳酸锂价格回落明显,锂盐供需趋于合理
上游资源端锂盐价格回落,锂盐价格跌至 17.85 万元。据 SMM 数据,截至 23 年 4 月 21 日,锂盐主要原材料锂辉石精矿(6%,CIF 中国)价格达 3740 元/吨,同比 9.84%, 相比 2022 年 12 月价格下降以来累计下跌幅度达 31%以上。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达 17.85 万元/吨,同比-62.46%,相比 2022 年 12 月累计下跌幅度达 68%以上,主要系今 年以来下游需求恢复慢于预期,材料企业产能释放去库需求迫切。 锂盐供应 23 年维持紧平衡,24 年供应紧张问题有望解决。根据我们对全球锂盐供需统 计和测算,23 年全球锂盐 LCE 需求量达 110.2 万吨,有效供应为 104.1 万吨,主要来自 海外盐湖和锂辉矿带来的产能增量,但考虑盐湖及矿山开采过程中经常遇到天气等因素 干扰,预计 23 年供需增量整体相匹配,全年维持紧平衡状态。我们测算 24 年全球锂盐 LCE 需求量 133.1 万吨,有效供应达 161.1 万吨,产能过剩 28 万吨,产能利用率 83%, 锂盐供应紧张情况将得到解决。
镍钴价格持续下跌,三元前驱体价格继续回落。三元产业链需求目前均处于下降中,原 料供应现阶段处于宽松状态,在需求不佳的情况下价格难有明显上涨。据 SMM 数据, 截至 23 年 4 月 21 日,电池级硫酸镍/硫酸钴价格为 3.51 万元/吨和 3.55 万元/吨,同比26.39%/-69.13%,相比 22 年 3 月高点下滑 41%/69%。随着镍钴价格的持续下跌,三元 前驱体价格也继续下滑,截至 4 月 21 日,三元前驱体 523(单晶/动力型)和 811(多晶 /动力型)价格分别为 8.67/11.225 万元/吨,同比-45%/-36%,相比 2022 年 3 月份高点 分别回落 48%/40%。
2.1.2 中游材料:成本支撑不足叠加需求放缓,正负极材料价格均持续下跌
正极材料:受成本和需求因素影响,正极材料价格 23 年开始回落。今年以来受上游锂盐 价格持续走低,正极材料价格明显走低,根据 SMM 数据,截至 4 月 21 日,三元材料 523(单晶/动力型)/三元材料 811(多晶/动力型)/磷酸铁锂(动力型)/磷酸铁锂(低 端 储 能 ) 价 格 分 别 为 18.7/26/7.05/6.5 万 元 / 吨 , 2023 年 以 来 分 别 下 跌 46%/40%/57%/57%。我们测算三元及铁锂正极材料产能相对宽松,但考虑行业定价为 成本加成方式定价,正极材料价格波动主要来自原材料价格波动,因此正极材料价格主 要由锂盐价格决定。我们预计随着下游需求逐步恢复,锂盐价格后续趋于稳定,正极材 料价格有望随锂盐价格同步回归至合理水平。
负极材料:新建产能释放叠加成本支撑不足,负极材料价格持续回落。根据 SMM 数据, 截至 4 月 21 日,中端天然石墨和中端人造石墨负极价格分别为 3.98/4.26 万元/吨,同比 -5.13%/-28.92%。2023 年一季度以来,负极石墨化价格不断走低,4 月 21 日负极石墨 化价格为 1.04 万元/吨,相比 2022 年 5 月高点下降幅度超过 17100 元/吨。焦类价格一 二月份较为平稳,但进入三月份以来也开始下跌。截至 4 月 21 日低硫石油焦、油系针状 焦生焦、煤系针状焦生焦价格分别为 3550/6650/6800 元/吨。考虑到负极材料终端售价 以稳定为主,虽然电池厂商有降价诉求但考虑调价周期及时间差,我们预计负极材料厂商 2023 年盈利能力会有明显修复。长期来看,负极材料新增产能释放,具备一体化产能 拥有低成本企业将具备较强竞争优势。
隔膜:隔膜价格稳中有降,整体波动不大。2023 年以来隔膜价格总体维持稳定,略有下 降。根据 SMM 数据,截至 4 月 21 日,湿法基膜(7μm)/湿法基膜(5μm)/湿法涂 覆基膜(7μm+2μm)/湿法涂覆基膜(5μm+2μm)价格分别为 1.85/2.85/2.35/3.32 元/平米,同比-7.5%/-5%/-6%/-4.32%,隔膜价格稳中有降,波动不大。隔膜行业新增产 能供应有限,我们预计 23 年全球锂电隔膜供需分别为 251.5/243.8 亿平米,产能利用率 达 97%,预计 25 年供需分别为 359.3/323 亿平米,产能利用率下滑至 90%,25 年下滑 至 88%,行业供应端有所宽松,隔膜价格预计稳中有降。
六氟磷酸锂:成本支撑不足,23 年价格持续回落。继 2022 年 6 月份价格缓慢回升后, 23 年六氟磷酸锂价格再次大幅回落。根据 SMM 数据,截至 4 月 21 日,六氟磷酸锂价 格为 8.5 万元/吨,同比-80.26%,跌破 22 年最低点。我们预计 23 年全球六氟磷酸锂供 需分别为 20/18 万吨,产能利用率达 90%,预计 24 年供需分别为 31.5/23.9 万吨,产能 利用率下滑至 76%,行业供应端有所宽松,价格预计将持续走低。
电解液:行业产能集中释放,23 年电解液价格继续回落。继 2022 年 6 月份价格缓慢回 升后,23 年电解液价格再次大幅回落。根据 SMM 数据,截至 4 月 21 日,电解液(三 元电池用)、电解液(磷酸铁锂用)价格分别为 4.9/2.9 万元/吨,同比-56.05%/-70.85%, 均跌破 2022 年最低点。电解液行业新增产能扩产加速,新进入者产能集中释放,传统企 业继续扩产,其中胜华新材依靠溶剂成本优势、法恩莱特依靠大股东六氟成本优势将有 较多产能投放,传统龙头与新进入者或开启行业价格战,电解液价格下行压力较大。
铜箔铝箔:铜箔加工费持续下滑,铝箔加工费稳中有降。进入 2023 年以来,铜箔加工 费基本呈下降趋势,铝箔加工费相对较稳,但 2 月有所下降。根据 SMM 数据,截至 4 月 21 日,电解铝和电解铜的价格分别为 1.90/6.89 万元/吨,同比-12.83%/-8.01%。锂电 池铜箔加工费 6/8µm 分别为 2.85/2.40 万元/吨,同比-38.71%/-32.39%;锂电池铝箔 12/13/15µm 加工费分别为 1.90/1.75/1.7 万元/吨,同比-5.00%/-7.89%/-5.56%,锂电铝 箔加工费整体稳中有降。预计 23 年全球锂电铜箔供需分别为 102/88.5 万吨,产能利用 率降至 87%,行业供应端有所宽松,铜箔加工费预计稳中有降。
2.1.3 下游新能源车:销量逐月修复,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
国补退出叠加消费复苏缓慢,23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逐月回升。国补退出导致 23 年部分 需求前置,同时由于 Q1 整体宏观消费复苏缓慢、燃油车大幅度促销等因素导致新能源 汽车销量受到一定影响。23Q1 新能源车累计销量 158.6 万辆,同比+26.2%, 新能源车 渗透率达 26.1%, 同比+6.8pct; 累计产量 165.1 万辆,同比+27.7%。其中,新能源乘用 车累计销量 150.4 万辆, 同比+25.2%, 累计产量 158.7 万辆, 同比+28.8%; 新能源商用 车累计销量 6.7 万辆,同比+38.4%, 累计产量 7.4 万辆, 同比+39.7%。 3 月新能源汽车环比上升,新能源车出口同比高增。根据中汽协数据,2023 年 3 月新能 源汽车销量 65.3 万辆,同环比+34.8%/+24.4%。其中,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 61.0 万辆, 同环比+32.3%/+21.7%;新能源商用车销量 2.8 万辆,同环比+14.2%/+39.7%。3 月新 能源车出口 7.8 万辆,同环比+390%/-10.3%;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出口 7.5 万辆,同环 比+397.2%/-10.6%,同比保持较高增速。
3 月插混同环比表现好于纯电。3 月纯电动汽车销量 49.0 万辆,同环比+23.8%/+30.5%, 渗透率 20.0%,同环比+2.3/+1.0pcts;插混汽车销量 16.3 万,同环比+84.3%/+39.2%, 渗透率 6.7%,同环比+2.7/-0.9pcts。
上海车展供给催化,新能源车景气度有望迎来反转。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 车展于 4 月 18 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展会历时 10 天,共有超过 1,000 余家 国内外主流车企、零部件厂商及科技公司参加,会展以“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为主题, 深度探寻汽车产业低碳转型实施路径,构建以科技创新和融合创新为核心驱动的汽车产 业生态圈。此次车展共有超过 1,500 台展车和 150 余台新车发布,市场供给侧将迎来加 速放量,我们认为此次车展能够有效提振新能源汽车消费信心,行业景气度有望迎来触 底反弹。
2.2 供应偏松竞争加剧,看好具备成本技术优势龙头企业
锂电池:电芯成本端进入下行周期,而价格端相对稳定且存在一定调价周期,行业竞争 格局相对稳定,龙头厂商具备明显产能优势和成本优势,随着电池厂商新增产能逐步释 放产能利用率提升,其盈利能力有望打开上行空间。2023 年以来随着上游材料主要是锂 盐价格的回落,推动电芯价格持续下跌。根据 SMM 数据,截至 4 月 21 日,523 圆柱三 元电芯(小动力型)价格为 8.07 元/颗,同比-24.58%;523 方形三元电芯(动力型)、 523 软包三元电芯(动力型)、方形磷酸铁锂电芯(动力型)价格分别为 0.82/0.87/0.73 元/Wh,同比-25.11%/-23.68%/-26.26%。从行业供需角度看,供应偏松竞争加剧,更加 看好具备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的龙头厂商。根据 SNE 数据,2017 年以来全球动力电池 厂商集中度整体呈现集中趋势,20 年以来 CR10 稳定在 91%左右,23Q1 月全球前十动 力电池厂商市场份额合计占比 98.1%,其中龙头宁德时代占比达 44.4%,我们认为龙头 电池厂商份额优势明显,行业供需格局整体较好,电池环节暂无价格战风险。展望电池 厂商未来盈利能力,叠加镍、钴原材料以及中游材料持续降本,我们认为锂盐价格已跌 至成本价附近,24 年价格预计将保持稳中有降态势,电池厂的盈利能力有望持续修复。 电池厂商集中在 23 和 24 年投产,具备技术和成本优势的电池龙头厂商具备长期布局价 值。
2.3 新技术蓬勃发展,4680、钠离子电池、半固态电池等实现产业化突破
2.3.1 4680电池:降本增效性价比占优,量产在即确定性明显
新一代圆柱电池发布在即,电池性能将得到大幅提升。4680 是直径 46mm、高度 80mm 的圆柱电池,核心创新点在于大电芯+全极耳+干电池技术。首先,单体变大意味电池组 中电芯数量减少,能够有效减少电池包中金属外壳占比以及焊接数量,节省成本;其次 全极耳工艺可以显著增加电流通路,这使得 4680 热管理性能大大提升,具备快充潜力; 最后,干电极技术,即直接通过挤压机形成薄的电极材料带,再压到金属箔集电体上形 成成品电极,有助于达到更高的能量密度,4680 有望成为下一代圆柱动力电池标准型号。
4680 大势所趋,头部企业争相入局。4 月 7 日,特斯拉美国官网上架一款搭载 4680 电 池的新版本 Model Y,这是 4680 电池量产进度的又一里程碑事件。除特斯拉外,宝马集 团已明确表示将在 2025 年推出的新平台“Neue Klasse”上使用 46 系大圆柱电池;通 用汽车也正在考虑使用大圆柱电池;国内蔚来、小鹏已申请大圆柱电池相关专利。我们 预计到 2025 年全球 4680 电池需求超 100GWh。 国内电池产业链 46 系产能放量,竞逐态势上升。得益于国内锂电成熟产业链以及相关电 池技术积淀,国内相关企业在技术和规模上对 46 系电池积极布局。随着下游需求不断提 升,46 系电池产能将于 2023 年顺利释放,国内锂电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市场增量空间。
2.3.2 钠离子电池:技术发展迅速,23年有望成为产业元年
钠离子电池具有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工作原理和储能机理。钠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 钠离子在正负电极之间可逆地穿梭引起电极电势的变化而实现电能的储存与释放,是典型的“摇摆式”储能机理,与锂离子电池相似,能够实现与锂离子电池生产设备、工艺 兼容,相关企业可以快速布局。
钠离子电池优势突出,兼具经济性与安全性。钠离子电池原材料储量丰富,价格低廉, 且正负极全部使用铝箔作为集流体,大规模产业化后成本有望降至 0.4 元/Wh,尤其在锂 盐价格高位时成本优势极其突出,同时钠离子电池低温性能优异,环境适应能力强,容 量保持率达 88%以上,耐过放电性能好,有望在储能及低速车领域实现大规模应用。
国内企业加大钠离子电池布局,2023 年有望开启钠电产业化元年。目前钠离子电池已经 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阶段,电池龙头宁德时代表示 2023 年钠离子电池将开启规模化 应用,比亚迪也表示或于 2023 年下半年逐步开始钠离子电池装机,锂电池其他相关企业 及新玩家也都加大钠离子电池布局,随着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后成本逐步下降,有望打开 市场应用空间,我们预计 2025 年全球钠离子电池需求将超过 35GWh。
2.3.3 固态电池:下一代电池技术,半固态电池量产在即
固态电池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大幅提升,被公认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现有的液态锂电池存 在易挥发、易燃、锂枝晶刺穿隔膜造成短路起火等缺陷,安全性问题难以解决,自燃事 件时有发生,同时能量密度也接近天花板,而固态锂电池采用固体电解质替代传统电解 液体系和隔膜,有望显著提升电池安全性、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被公认为是下一代锂 电池技术。
固态锂电池可分为三种路线,优劣势各异。根据所用固态电解质不同,固态电池又可分 为聚合物固态电池、硫化物固态电池、氧化物固态电池。聚合物电解质主要由聚合物基体与锂盐构成,具有高温时离子电导率高、易于加工、电解质/电极的界面阻抗可控等优 点,是最早产业化的技术路线。其主要缺点在于低温时离子电导率低。氧化物电解质室 温电导率相对较高、电化学稳定性好、循环性能良好,但电解质与正负极材料界面接触 差导致界面阻抗高;硫化物电解质的室温电导率最高,但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界面稳定性 较差,电解质易氧化。
全球多家企业布局,半固态电池或最先产业化。固态电池发展方面,日韩企业相对领先, 国内部分企业也拥有核心技术。丰田、松下、三星、LG 化学、美国 Solid Power 公司等 选择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路线。其中丰田是是全球拥有固态电池相关专利数量最多的企 业。欧洲在聚合物电池领域布局较早,但产业化进展在较慢,法国博洛雷集团在聚合物 固态电池领域起步较早,也是首个实现聚合物电解质固态电池商业化的公司。国内氧化 物路线发展较快,卫蓝新能源是中科院物理所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的平台,其主要基于 原位固化技术,聚焦氧化物与聚合物电解质复合的混合固液和全固态锂电池。清陶能源 技术源于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团队,主要聚焦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和固态电池的开发。 2022 年开始,国内部分车企开始搭载半固态电池,如蔚来发布 ET7、东风发布 E70、岚 图发布追风等搭半固态电池的车型,半固态电池作为固态电池的过渡路线有望率先实现 产业化。
三、充电桩:新基建推动高增长,看好充电桩产业发展
3.1 市场:海内外政策持续刺激,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推动高需求
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大幅提升,充电桩市场需求旺盛。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 年全年 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689 万辆,2023Q1 整体销量 158.6 万辆,其中 2023 年 3 月国内 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65.3 万辆,单月渗透率达到 27%。截至 2022 年年底,全国新能源汽 车保有量达 1310 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及保有量大幅增长带动充电桩市场需求旺盛。
充电桩纳入“新基建”领域,政策推进加速。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充电桩纳入“新 基建”七大重点领域,标志着国家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2022 年 1 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等 10 部门出台政策提出,到“十四五”末,国内要形成 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 2000 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多项政策的推出,推动国内充电桩行业发展迅猛。
地方各省市也相继出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规划。其中,北京市争取到 2025 年, 全市电动汽车充电桩累计建成 70 万个,建成与 200 万辆新能源汽车发展相匹配的充换电 设施体系,上海市规划到 2025 年,2025 年将建成充电桩 76 万个,换电站 300 座,车 桩比不高于 2:1,其他省份也都规划了 2025 年公共充电桩建设数量目标。
地方政府充电桩建设补贴、充电运营补贴相关政策逐步出台,政府财政补贴由补贴电动 车消费向补贴充电基础设施转变。2023 年新能源汽车国补取消,新能源汽车市场由政策 驱动走向市场驱动,政府开始关注新能源汽车使用情况,各地方政府开始积极发展充电 桩,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的补贴力度,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奖励政策, 政府完成由补贴电动车消费向补贴充电基础设施转变。
国内充电桩保有量大幅提升,车桩比约为 2.2:1。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推动下,国内新能 源汽车保有量大幅提升,根据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 3 月,国内充电桩保有量 为 584.2 万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 1310 万辆,车桩比约为 2.2:1,其中公共充电桩 195.8 万台,约占全部充电桩的 33.52%,公共充电桩车桩比约 6.7:1。 公共桩运营商盈利来源为“电费+服务费”,市场集中度较高。公共桩运营商盈利来源多 为“电费+服务费”,但电费需扣除成本,因此盈利重点集中在服务费上,运营商致力于 提高单桩利用率来提升盈利能力。截至 2023 年 3 月,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国家 电网四家企业公共充电桩占比领先,份额分别是 19.8%、18.9%、14.9%、10.0%,国内 公共充电桩运营商集中度高,全国充电运营企业 Top5 占比 68.8%,Top10 占比 86.7%。
2025 年国内充电桩市场规模有望超过 800 亿元,长期维持高景气状态。根据目前充电桩 采购招标显示,单台直流公共充电桩设备价值量约 5 万元,单台交流公共充电桩价值量 约 0.5 万元,单台交流私人桩价值量约 0.1 万元,根据国内车桩增量以及充电桩单价测算, 预计 2025 年国内充电桩市场规模为 805.6 亿元,2022-2025 年 CAGR 为 56.4%,其中 公用充电桩市场空间将达到 734.0 亿元,私用充电桩市场空间达到 71.6 亿元,公共桩市场 占比将达到 91.17%。
欧洲主要国家加大对充电桩建设规划。英国、德国、法国及欧盟均推出政策要求加快新 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 2022 年以来欧洲企业加大对充电桩补贴力度。德国对于公共充电桩按照功率、电压进行 不同级别补贴,要求比较细致,高于 100kW 直流充电点最高可补贴 3 万欧元,对于私人 充电桩,房屋所有人、房屋承租人、住宅区开发商均可申请最高 900 欧元的充电基础设 施建设补贴;英国充电桩补贴分为居家、工作场所、住宅区等进行场景补贴,居家、工 作场所的最高补贴为 350 英镑,住宅区临街补贴标准为 6500 英镑;荷兰公共桩可申请 免税和折旧补贴,私人可申请在居住或工作地安装免费充电桩;瑞典公共桩补贴 1.5 万 克朗,私人桩补贴 1 万克朗。
美国充电桩政策持续加码,有望驱动充电桩建设加速。2021 年 11 月,美国参议院正式 通过拜登提出的两党基础设施法案,该法案包含约 75 亿美元关于建设美国充电桩基础设 施的投资,该项投资目标为在全美建设约 50 万个公共充电桩。2023 年美国 IRA 税收抵 免法案正式实施,将原来的充电设备税收抵免延长至 2032 年,同时对于个人住宅用途的 税收抵免政策上限不变,仍为 1000 美金,针对商业用途的充电桩抵免上限从 3 万美金提 升至 10 万美金。 美国公共桩运营商市场集中度高,企业盈利情况良好扩张意愿较强。2021 年美国公共充 电桩运营商市占率排名前两位的是 ChargePoint 和特斯拉,分别占有 44%和 20%市场, 市场集中度较高,其中 ChargePoint 毛利率在 20%左右,盈利情况较好,政策刺激下充 电桩运营扩张意愿较强。
3.2 产业链:充电模块是核心,整桩出口大有可为
充电桩一般分为直流充电桩和交流充电桩。其中交流充电桩一般为慢充桩,充电功率小 于 22kw,适合应用在居民小区、工作场所等场景。直流充电桩充电功率超过 22kW,其 中 60KW-240KW 为快充桩,适合应用在充电站、商场停车场,250KW 以上的一般为超 充桩,主要应用在车队和高速公路等场景中。 直流充电桩结构较交流充电桩更为复杂因而使得其单机价值量更大。直流充电桩基本构 成包括充电模块、充电枪线、主控板、连接器、外壳等,其中充电模块约占充电系统成 本的 40%~50%,是充电桩的核心,功率器件是充电模块的关键组成部分,起着电力转 换与传输作用的核心器件。直流充电桩的输出是高压、大电流,涉及到电网安全、人身 安全和电池安全等,需要断路器、熔断器等。交流充电桩主要由控制主板、电能输入输 出回路、充电连接器、人机交互单元等部件组成。
汽车充电桩产业链分为元器件、设备、建设和运营四个板块。其中上游为元器件,主要 包括充电模块、功率器件、线缆接口、监控计费、配电滤波、烟断器、接触器等,主流 代表企业有盛弘股份(充电模块)、通合科技(充电模块)、英飞凌(功率器件)等,中 游是充电桩制造商,包括交/直流充电桩、车载充电机和充电枪等,主流代表企业有科士 达(充电桩)、易事特(充电桩)、永贵电器(充电枪)等,下游是充电桩建设企业和运 营商,主要代表企业有国电南瑞(充电站 EPC)、特来电(运营商)、星星充电(运营 商)、云快充(第三方平台)。
超充将是下一代充电技术,可有效解决充电速度慢、运营效率低等问题。“超充”即超快 速充电,采用大功率直流电充电方式,可大幅度减少充电时间,可在半小时或更短的时 间内充电 80%或以上。超快充主要有两条技术路线:一是大电流,二是高电压,前者需 要热管理技术,实现难度大,后者可降低能耗、提高续航、减少重量、节省空间等,因 此高压快充技术将成为未来趋势。2022 年 8 月小鹏汽车发布 S4 超充桩,在超充桩支持下小鹏 G9 实现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 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可有效节能减排,将是下一代充电站解决方案。光储充一体化电站 由三部分组成——光伏发电、储能电池和充电桩。这三部分组成一个微网,利用光伏太 阳能发电,利用退役动力电池在充电站建设储能系统,做到充电削峰填谷,减少白天峰 期充电电量及电费,在电网故障停电时采用离网运行模式对新能源车应急充电。光储充 充电站可节约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光伏发电、储能与充电站的结合为公共交通 的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出行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欧美公共充电桩车桩比较高,充电桩建设相对落后。美国 2020 年到 2022 年三年的公共 车桩比分别为 14.6/15.9/23.6,欧洲 2020 年到 2022 年的车桩比分别为 14.7/14.4/16.6。 中国 2020 年到 2022 年三年的公共车桩比分别为 6.1/6.8/7.3,欧美在充电桩基础设施建 设上较为落后。 全球充电桩标准不一,充电桩出口欧美需进行认证。目前国际上主要有四个充电桩标准, 分别是中国国标 GB/T、CCS1 美标(combo/Type1)、CCS2 欧标(combo/Type2)、日 本标准 CHAdeMO。国内充电桩企业出口产品经欧美认证一般需 3-6 个月,同时出口产 品还需具备较强的售后服务能力。 欧美充电桩售价较高,国内企业能够获得更大的盈利弹性。由于欧美充电桩需要认证, 同时下游运营企业对充电桩的后续服务要求较高,因此欧美充电桩一般是国内价格的 1.5-2 倍。
欧洲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2022 年车桩比约 16.6。预计 2023 年欧洲充电桩市场规模约 为 141.3 亿元,2025 年欧洲充电桩市场规模约为 378 亿元,2022-2025 年 CAGR 为 60.75%。 欧洲公共直流充电桩占比较少,仍有较大市场空间。2022 年欧洲新增充电桩中交流桩占 比高达 86%,直流桩占比为 14%,考虑到欧洲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超过 15%,且纯电 车型占比较高,在公共场景中补能需求旺盛,未来将建设更高比例直流充电桩,预计 2023 年欧洲公共充电桩市场规模为 66.9 亿元,2025 年有望增至 232.9 亿元,CAGR 达 95.84%。
IRA 法案刺激下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或大幅增长,带动美国充电桩市场规模近两年有望 连续翻倍。预计 2022 年美国充电桩市场规模约为 21.9 亿元,2025 年美国充电桩市场规 模约为 393.9 亿元,2022 年-2025 年 CAGR 为 94.42%。 美国政府加大公共充电桩政策支持力度,公桩市场占比或持续提升。考虑美国 IRA 法案 面向全美的高速公路建设公共充电桩网络进行补贴,5 年补贴近 50 亿美金,我们预计新 增公共桩占比有望持续提升,预计 2025 年美国公共桩市场规模为 283 亿元,2022-2025 年 CAGR 为 117.62%,增速较整体市场更高。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标签: